交易,就是一方买,一方卖的过程。买房有需求,卖方有资源,资源成本与价格之间的差价就是赚到的钱。
互联网只是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途径,让有需求的买方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资源卖方,让资源卖方能够找到更多的需求方,互联网赚钱的本质就是通过一个平台,将买方推荐给卖方,从而拿到“中介费”。
那怎么知道谁有需求,又如何联系到他们呢?答案是流量,互联网平台通过自身积攒的用户,自己拥有的流量,通过各种技术,推算出这是怎样的用户,就是给人打标签,从而推算出这个人可能有哪些需求,然后将他们推荐给卖方。这就是互联网广告的逻辑。
例如百度,百度通过搜索引擎积累了庞大的用户量,通过记录他们的搜索记录和浏览记录,推断这个人的性别、地域、职业、收入、喜好等,给用户打上不同的标签,在不同的维度对他们进行人群划分,比如40岁以上、年收入10w以上、喜欢买奢侈品等。
对资源卖方(资源方,他们有打广告的需求,因此叫他们广告主),百度将这些划分好的人群推荐给广告主们,广告主通过竞价获得百度的搜索结果排行。
百度、腾讯、阿里,包括头条都是这个逻辑。电商不是用流量变现,但道理是一样的。这样的逻辑的关键在于,赚钱多少,取决于用户量或者说流量。百度、阿里走下坡路,就是因为用户粘性不够,留不住用户,而腾讯没有这个忧虑,因为它有天然的流量源–微信。
不管是搜索引擎、电商平台、打车、外卖还是娱乐平台,他们都很难留住用户,因为用户的转移成本太低了,有一个更好的软件出来了,马上转移,而微信这种社交平台,用户转移成本高,哪怕有更好的平台出现,只要微信不作死,用户也大概率不会转移,因为人际关系的转移成本太高了,除非全国人一起换平台。
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,百度、阿里、滴滴、美团…..不小心的话都有可能落后,只有腾讯可能活得更久。
腾讯有没有可能g呢,有,但绝不是被第二个微信干倒。淘汰微信的一定是另一个赛道的产品。
转载请注明来源,欢迎指出错误或表达不够清晰之处。可以在评论区留言,也可以邮件至 hellozhugj@gmail.com